心經—生命的難題

2008020611:38

化療第四階段,回家第17天。

去年,經由老爸的關係,認識一位靈修的師兄,在化療前後期間,運用宗教修行和信仰力量,給予我們許多的建議和幫助雖然宗教對於病情的治癒能力,無法證實,但對於傍偟無助的病患和家屬,精神上無形的支持,是不容忽視與否定的

最近,因緣際會再度和師兄相遇,除了如往常,勉勵我多修行、多做善事外,他還問我,「這些日子,因為生病學到或領悟到什麼事」,我告訴他「身邊遇到很多貴人鼓勵,感受到人情的溫暖,感恩之外,對於自已以往麻木自私的情感,感到後悔」,他打斷我「那關於生死方面呢?」,這讓我相當驚訝,心虛的像是被考到不會回答的題目般,說完「其實這個問題我還沒想透」之後,我淚流滿面

其實,一月份時,不管是在醫院或者網路上,小羔羊相繼得到一些相當遺憾的消息,同樣病因的,不同病因的,認識的,不認識的這讓我好一陣子無法面對自已,甚至對於下次的化療感到恐懼害怕,心中充滿很多疑問,為什麼骨髓移植順利還是離開?為什麼三天前還充滿希望寫部落格,三天後傳出插管消息?為什麼這麼努力的人,一點機會也不給?老天爺是在開玩笑吧?哭不出來,只是難過

雖然,去年看了不少生死學的書,腦筋卻拼命打死結,想不開,如果生命可以這麼隨便被(老天爺)處理,那人們努力的目的又是什麼?一度因為思想太灰暗,還把心關起來好一陣子好不容易,再度打開心門放了自已(其實還是沒想通,只是暫時不去想畢竟過年是快樂的事,總不好苦著臉,讓人擔心…)

結果,師兄一席話,數日來鬱悶難過又無解的心情,獲得了釋放,師兄說,「你要能看透生死,看透生死才能放下心中的不甘,沒有不甘心,才能打從心底真心付出,不求回報,心裡一直繞著為什麼,是沒用的」,我流著淚點點頭,說不出話,心裡卻滿是感慨,可不是嗎?一直以為只要不放棄的努力,就該會有好結果,當結果不如預期,就要開始怪東怨西師兄嘆口氣說「看透生死是很不容易的事但一定要去學習,徹底決心改變自已

我想起前陣子在網路上看的心經心得報告,整篇都很有意思(有興趣的人,建議整篇看),但因較為冗長,特將個人較喜愛段落以藍字表示期能分享與共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得報告》摘錄自奇摩知識+

「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註二: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自己。而觀自在菩薩能夠觀照、見解到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觀自在菩薩,祂依據「觀照」的法則過生活。祂是觀照:一切有為法 註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在金剛經如此講的〉。佛法的高明處就在「觀」,「觀察」外面的「色」,觀察裏面的「受、想、行、識」發現五蘊都是在有眾多條件〈因緣〉聚集下 註四,產生,而形成「有」〈就是聚〉而後當眾多條件裏面的某一個必要條件或微小的條件改變的時候,其他條件跟著一一轉變,結果原來的「聚」,不管有形的「聚」或無形的「聚」,就會因著變化而散掉,這個過程稱為「成、住、壞、空」,在這裡我們稱之為「聚散」。藉著觀照,就能看見所有事物後面的「聚散法則」。有形的「聚」或無形的「聚」,它不會永久存在,看似同樣的條件也不一定會產生同樣的「聚」,因為中間還有我們所不知的條件存在,以及我們已知條件的細微改變,所以它的結果會有許多變化,是不確定的,有人將這稱為「無自性」。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什麼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當我們能照見五蘊皆空,這樣的生活,就叫做:深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過彼岸得成就。惠能大師說:「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但是般若又比我們所說的智慧大一點、多一點、高一點。因為講到智慧會讓以為是人所說的知識,見多識廣,好像這個人有智慧,其實那個〈智慧或知識〉不是般若,般若是指原來具備的能力,那個般若是指本來面目〈那個能〉,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結果,即「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當我們無法「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我們就曉得自己不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倒過來看就懂了。觀自在菩薩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祂可以度一切苦厄。雖然世間有苦厄,可是當我們活在般若時,是不以「苦、樂」的角度看人生,依人的角度看仍是苦,外面的事情也沒有改變,但是裏面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個才稱為度一切苦厄。而不是說我們到了某一個地步,一切壞的事情都不會產生,它不是這樣解釋的。

   孫慧風 居士由藏文轉譯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時〈爾時〉薄伽梵〈釋迦牟尼佛〉等入甚深觀照三摩地特異法門。這個時候〈同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在此我們瞭解原來在生活裏面能不取、不捨、不染著,觀照五蘊,如實知五蘊的時候就稱為般若波羅蜜多。這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向觀自在菩薩請問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何修學?因舍利子覺得觀自在菩薩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行,很好呀。所以請問說:我要怎麼樣才能去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應作如是觀。如實觀察彼五蘊等自性皆空。觀自在菩薩說:要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應作如是觀。所謂的深般若波羅蜜多,簡單的來講,就是不斷的保持在「觀照」當中,應作如是觀,即要如實觀察彼五蘊:「色、受、想、行、識」自性皆空。自性皆空的意思,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空無」,而導致有消極的味道。而是我們以本具的「覺」,掌握我們能掌握的條件,因生命成熟度的不同,有掌握得好的,就做出適當的行為,達到「諸法如義」的程度;掌握得不是很恰當的,做出來的就不合乎三界的法則,而無法得到肯定。所以最後的結果能否適當是不一定的,故稱五蘊自性皆空。「緣起性空」是很積極的,關鍵在於中間「覺」的掌握,鼓勵我們要隨時保持覺知,因為眾生保持覺知的程度不一,所以後面的結果也是不一定,所以才叫做自性空。

這個懂了以後,我們繼續看下去,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就是我們的四大,四大其實就是自性的反射。如果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身體自然是好的。如果你的心情是憤怒的,你的肝一定是不好的。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國儒家文化在辯證推論方面比較寬鬆,以中國人的觀念去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兩句,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一樣,所以會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是多餘的。但是印度文化跟我們不一樣,印度的因明學〈邏輯學〉推論比較嚴謹,「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說色與空沒有差異,而沒有差異並不是相等;還要補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表示這個空就是等於色。這是有道理的,例如「冰不異水,水不異冰」,沒錯,但是水與冰在外相上確實不同,所以依印度因明學就必須在加上,「冰即是水,水即是冰」才能確定的表示,冰與水的本質是相同的。中國人習慣上不分得那麼精確,不過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在我們對佛法的認知上不應產生困擾。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的意思是說:我們外在有形的「色」,是我們真正「本性空」的投影。所以一個是影子,一個是形體。影隨形轉,我們自己的身體一移動,影子也隨之移動;身體做什麼樣的表現,影子就跟著什麼樣的表現。所以這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是說,當我們不是在大徹大悟階段的時候:我們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的意思是說,你怎麼知道他裏面的情形呢?你看他外在身體畏縮,心大慨就處在鬱卒的狀態。身體怎樣,心就怎樣。眉頭一皺,你就曉得他是憂愁。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後面又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為什麼有此感受?因你的生命的特性,後面真正生命的特性有被某種「垢」染著,所以你展現出來就容易有感受。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為價值觀念的人,當他外面不很成功的時候,他的感受就下沉;當他外面很有成就的時候,他的感受就顯得意氣風發。所以他的感受是反映他的本性是被什麼東西遮住了。他反應出來這個受想行識亦是空的反應。當我們去觀照的時候,我們是從「有為法」去觀照的,可是剛開始的時候,不像菩薩的: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菩薩是把它看成「如夢幻泡影」。可是我們卻以為它是真有,就依著那「有為法」的變化,而心情就隨之起伏,你的色〈即:外相、氣色、行為、動作、言語〉就鈍了感受高興的時候,外相就很好,所以就落在「某人氣色如何?」的層次,而常以外相來論人。這可不可以?這是可以的。因為,起初的觀,就是觀這個外相。然後慢慢的他會發覺他的察覺能力越來越強他可能有一天突然自己發現,或從善知識多聽一些佛法,曉得這些條件不會永遠恆久存在,所以他就有「如夢幻泡影」觀念的建立。他慢慢就解開了解開了,慢慢的能夠去進一步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看本來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在以不一樣的層次在觀,繼續觀下去。

「心經」在這裡講:一直繼續觀下去,一直繼續觀下去,他從受想行識一直觀下去。從有形開始觀,一直觀到無形。裏面的感受也去觀啊!你的回憶也去觀啊!你的動機、念頭起來,也去觀啊!你的觀念,就是累世以來的習性所形成的那種意識判斷價值體系,你也去觀啊!一直觀,一直觀這個時間一定很久,不會馬上成功,一直觀,一直觀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慢慢如是觀,如是觀觀到有一天,突然發現是誰在觀呢?這才是關鍵所在。金山活佛每天晚上都跑到山上念佛:「誰在唸阿彌陀佛」。金山活佛他不是唸:「阿彌陀佛」,金山活佛他是在唸:「誰在念阿彌陀佛。」你看,金山活佛他多慈悲,他告訴你,重點不在「唸」阿彌陀佛的「名號」。重點是在:「誰」在念「阿彌陀佛」?同樣的,當你觀、觀、觀到一個地步的時候,忽然發現是「誰」在觀「你的色身」?你在觀,那到底四大組合的色身是我,還是會觀的那個才是我,因為有一個觀,觀一個對象,色身只是觀的對象,一般人以為色身是自己,然後他突然發現不對啊!有二個啊!那二個裏面,那個是真正的我?同樣的,我們有感受,這情緒是我,還是那觀到這個情緒的才是我?

這種感受,我有一個經驗,以前公視曾播放大陸一齣很有名的連續劇「大地之子」,劇情是說當年日本佔據中國東北的時候,有很多日本人移民在那裏生活,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被遣返日本,其中有一個家庭就變成四分五裂,男主人〈爸爸〉是東北鋼廠的工程師,日本戰敗之前他已先回去日本。只剩媽媽帶著大兒子與小女兒三人,一路步行被遣返日本。不幸在半途中遭遇洪水,可憐的小女兒被沖走,在困境之時,幸運遇到一位善良的東北人收留了他們母子二人,後來,他們母子二人就留下,住在東北,成為中國人,可是那小男孩知道他自己是日本人。戰後他的日本人爸爸,也一直在各地尋找:太太、兒子與女兒三人,一直找不到,而終身未娶。而那小男孩在中國東北長大後,娶了一位在衛生單位服務,當護士的中國妻子,他也與太太一直在四處打聽、尋找他的妹妹。有一天,當護士的中國妻子,終於找到像是他的妹妹,而留下一封信在家中。內容是她要去外地鄉鎮衛生所服務,而她已發現一位很可能是妹妹,要他丈夫趕快去看看,因那位女孩子已來日無多。他丈夫看到留信後就趕過去,在那個時候電視演出的結果,是終於找到了,真的是他的妹妹,那相會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看到那裡,我就情不自禁的哭,因家裡沒人就可以大哭,可是哭的時候就發現,裏面那個是不哭的,外面是痛哭流涕哦!那個感受是非常自然的,因為在那時四年之中,第一年我岳母過世,接著我爸爸過世,再接著我媽媽過世,再接著我岳父過世,所以那個生離死別的感覺特別敏銳,正好碰到電視節目那種生離死別,感受到了特別敏銳。當你感受到了,外面當然會哭但是裏面那個不哭的。裏面那個是清清楚楚了解,你為什麼這麼哭〈外面那個為什麼這麼哭?〉當你遇到這種情形,你知道你是那二個人,一個外面,一個裏面。裏面那個是「能觀者」,當你找到這個的時候,你產生了一個疑情,那個是我,對不對?當你佛法越聽越多時,你就知道,我們每次來,就是裏面的那個取了外面的那個〈色身〉的某些因緣,外面那個〈色身〉一段時間就沒有了〈毀壞或死亡了〉,所以下輩子再來,我不一定是同樣的姓,也不一定是男生或女生,甚至不一定是人的樣子出現,外面這些都是不定的,是自性空。可是裏面的那個是不變異的,你終於找到那個了。終於找到那個的時候,觀自在菩薩就說了:「是諸法空相」因為你找到後面那個能感受自己的「那個能」,是無形無相,所以它叫做「諸法空相」。這是「能」,能一作用就是「覺」,再次更深入發現,「那個能」是你真正的本來面目。「那個能」的特色是什麼?後面用幾個字來說明,「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是你千萬不要落在生滅、垢淨、增減的文字相上面。「生滅、垢淨、增減」是什麼?是「對立」。落在外相的,才會對立。那不會對立的,就是那看不見、摸不到的。卻明明白白、時時在運作的那「能」、那「覺」,那「不二」,那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或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那個就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你能通通無遮,就是真正很大的「覺」。其實因為那個無形,也不能用大小來分,所以真的法不能用語言表達,反正大家能體會就是。我們是有「覺」,但是時常「不覺」,被無明遮住,但時常也會「知道」那個時候自己正好被無明遮住,那個「知道」仍然是「覺」。當你從觀照知道「五蘊皆空」,你針對外面有觀照的對象去觀照的時候,那是第一階段,然後慢慢觀照,慢慢觀照突然有一天向後一看,那能觀的是誰?然後你確實知道了。那一定要有經驗,一定要有一次,那個原來在那裡,你找到了!其實是他,他自己找到自己的,當你真的找到自己的時候,他就說這叫做: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實這幾個字是在告訴你裏面是不落外相、不落對立、不在方法,因方法是從他那邊生出來的,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從後面〈經文〉開始不得了。

到這階段的人,你知道那「能」,也能掌握的時候: 「空中無色。」,前面第一階段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是相等的。到了第二階段,當你知道本來面目以後,祂就可以跟你講實話了,那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面無色,因「色」是他去挑選某些「因緣條件」而產生的有「聚」,那個是可以掌握的。在「能」裏無色,但修行者必須要從「色」倒追到「覺」,而真「覺」的人,他不被「色」抓住。所以「空中無色」並不是無色,真正的覺裏無色。但是我們活在人間時,卻明明有個色身啊!這句話應該要如何運用?我們有色身的時候,有外面的色,有內面的「受想行識」。因你生活在人群當中,活在萬物當中,你當然有感受,有記憶,有衝動,有你的價值體系,自然有的。你真知道以後,五蘊照樣有,但是你不被五蘊所綁,可以應用它而不被它所綁。所以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回到最後面「本來面目」裏面,它是「能」而已,哪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沒有六根、六塵、六識,可是這經典用在人間的時候,我們還在人間,我們仍然有。惠能大師〈壇經:定慧一體第三〉說: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這裡我們跟人家講解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了義法裏面,在那「能」裏面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因為不同的生物不一定要有眼睛,可是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這裡經文後面「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五蘊、六根,你這下子懂了五蘊,因這些都是修行法。後面這些都是在破法執。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為十八界。十二因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四聖諦: 「苦、集、滅、道」。祂一一否決。這些都是方便法也好,究竟法也好,其實等你發現本來面目時,這些都是方便法,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祂說這些都是無相的。在我們的「覺」裏面。都不會被這些所綁。我們在人間,我們透過: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我們透過這些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種種法,其實應說是種種方便法門來觀察,不斷的來觀察,從方便裏面去發現般若,從般若裏面又產生方便,從般若裏面又產生方便的意思,輪到你去點燃別人的時候,你要發現他的特點是什麼?你要為他發現什麼方便法門;或發現自己的人身肉體有什麼缺點,或要用什麼方便法門來幫自己度過,所以從般若又產生方便。所以從: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一直到無苦集滅道。把一切法通通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方便法,你不要被這個所執着,不要被這個所執着的時候,才能發現原來這些法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而我們能不能發明其他的法呢?可以啊!因為,心佛眾生三者一樣,祂能,我們也能,釋迦牟尼佛也是要我們有此氣魄,所以祂才講八萬四千法門,其實釋迦牟尼佛哪有講八萬四千法門?祂說不定只講了一千,剩下八萬三千法門,留給讓我們慢慢去發覺。祂的意思是透過這些法,你要了解是誰產生這些法,自性能生萬法,從法倒追求,倒證說,不錯,我能發現這些方便法,不是別人教的,而是我自己所能的,〈你終於掌握到那個了!〉所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形容不在外面,不在對立,甚至也不在法當中,因法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法也是自性流出的,所以這時就能離開外相,離開對立,也能離開這些法執。所以觀自在菩薩說:無智亦無得。那有岀來的智慧,因本來就有的,也沒有額外去得到個什麼。因所有的方便法,所有的成就,我們人間講的成就,是他發明的某些法,他修行,他累積了某些福德,累積了那麼多福德,累積了那麼多法,最後的目的是要我們回到對那個「覺」的認識,你如果認識「覺」了以後,後面的這些就不需要的。當你知道那個「覺」了以後,原來本來就是有,所以是無智,你現在把他弄出來的,也沒有超過原來的,也沒有從外面得到些什麼,因為那個「覺」也沒再增加些什麼,這個時候我們這些覺有情者〈菩提薩埵:依〉,這裡的依不是依靠,或依止,是住的意思,是住在這個生活方式裏面。

什麼生活方式?「般若波羅蜜多」:以智慧度彼岸,以智慧得成就。「般若波羅蜜多」是成就。那成就的意思是離開這裡到那邊。「以智慧得成就」就是住在智慧中,住在智慧裏。其實般若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般若,就是實相般若,而不是額外的東西。般若就是自己,你就是般若。就住在般若裏面。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依 「般若波羅蜜多」,其實講得白一點,就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都是住在那裏面,沒有跑掉。

「心無罣礙」因為知道,因沒增加也無減少,也沒有額外的智慧,也沒有得到,因你徹底了解宇宙真理,你這個時候才會「心無罣礙」但是我們剛初學的人,雖然知道這方法,但執行的過程中,會不會有罣礙?會啊!心中也會有罣礙,但慢慢在不斷的累積錯誤的經驗裏,慢慢修改,修改以後,你會發現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越來越「如實知」,你就越來越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你就越不害怕,不會害怕你又丟掉了,因為恐是恐慌、怖是懼怕,如果發現本來就在,不管到什麼地步,總有一天他總會恢復的〈恢復那個「覺」的〉,何況就算落到地獄裏面,也有地藏菩薩在旁邊等着,還要讓你的「覺」恢復。你會太感動了,你會很安心,這個時候你會很安心,這個時候你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你會「遠離顛倒夢想」。什麼是最大的顛倒,成佛是最大的顛倒,因為有一個的佛可成,然後到了那裡就不來了,你如此想,那就錯了,你看那個佛不來?佛個個都來,原來我們對佛法裏面,佛的定義,很多定義都搞錯,「顛倒夢想」,可是我們慢慢的會遠離這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你真搞懂時,就如〈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所說: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你就了解:如果是一位大菩薩,祂就要做到,不滅盡〈不執着〉入世法,當還要倒駕慈航乘願再來,行慈濟世。〈意思是不捨輪迴的〉。在這個時候你真的懂了以後,你到了那裡,你到了三界的那一界,你都沒關係。

剛剛我忽然想到「究竟涅槃。」而想到一個故事,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代,迦毗羅衛國釋迦族要被滅亡的時候,佛陀去擋了三次毗琉璃王的大軍隊伍,那時毗琉璃王在想,佛陀再來擋一次,我就不滅釋迦族了,結果佛陀不再擋了,為什麼?釋迦族滅掉的,只是外相的滅掉。佛陀十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键連尊者還沒看到此地步,用神通藏了五百人,也留不住,這才發現「真的」在裏面,你的覺下次要用什麼展示?有什麼關係呢?沒什麼關係嗎!所以真的知道這個時候「究竟涅槃」。他很安靜,他隨緣「究竟涅槃」,所以三世諸佛也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面,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着住在智慧裏面,這智慧就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他就一直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所以能除一切苦。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成就的法門,其實也不能說法門,其實就是一條路,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清清楚楚的,是最重要的。「無上咒。」是最棒的。「無等等咒。」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說這個咒語給我們: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揭諦揭諦」度呀! 度呀! 快快的度呀! 「波羅揭諦」度到彼岸去,「波羅僧揭諦」願與眾生同度直達涅槃彼岸,「菩提薩婆訶」息災增益無量福慧,成就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說:依照般若而修,能了解自性、自悟、明白真空實相的真理,直達究竟圓滿的彼岸,成就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我當時唸此咒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覺得奇怪,所有的咒其實到某種層次,你都要了解其涵義,不能只有它的聲音,如果只有聲音的話,那豈不是正符合金剛經上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定是音聲後面告訴你某個真了義,「揭諦揭諦」度呀! 度呀! 快快的度呀!它到底真了義是什麼?我有一天終於搞懂,心迷是此岸,什麼是「揭諦」彼岸是心的悟,迷轉悟,誰產生作用才會迷轉悟?還是那裏面的覺嘛!用啊!用啊!用那個覺啊! 用那個覺的時候,一次不一定能夠度,每次都這樣度呀! 度呀!依般若智慧 「菩提薩婆訶」但願菩提如此的成就,原來這成就是怎麼樣來的?你就用它嘛!智慧不用不開,你就這麼用啊!用哪!用的最基本就是觀照啊!觀啊!觀啊!起觀啊!所以〈觀自在菩薩〉祂是這樣子告訴他〈告訴舍利子〉說:觀! !!你觀到有一天,你自然會起一個或到某一剎那的時候,你內外分開,外面是哭得希哩嘩啦,裏面是清清楚楚,那一剎那你就知道,真的二個,這時候你就抓到那能觀的,剩下來的是什麼?你到能觀的,那能觀的不在外面的對立之相上面,有感受就是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是對立相,如果「喜」你認為它是「法」的話,那「怒」就是「非法」,對立的。「哀」如果是這一面的話,「樂」就是那一面,也就是對立面是「樂」。「喜怒哀樂」其實就是一種對立。觀那個「觀」本身的能力,不在這個對立上面,那對立的世界是他觀的對象而已,你找到後面,你就曉得外面的那個不是,那就不會被外面的抓走,祂的意思是:真的找到這裏面,你就肯定知道外面的那個不是,當外面起來的時候,你就不會被外面的它抓走。那你就知道「這個」拿出來用,來度這個世間。我們既然被派到這個世間,那要怎麼度?那要怎樣過這個生活?那就是用這個「覺」嘛!因「覺」那我們這一輩子,用三十年、用四十年、用五十年來回用這個「覺」,那要怎麼用?你在生活裏面慢慢的用,然後你就會發現真正的法,所謂真正的法就是指宇宙的天道。

我今天下午在想,什麼是真正的法?你會發現:天道不是以成敗來論英雄,祂論這個人不是論這個人的成敗,就算這個人是出家人或在家居士,祂第一標準是論什麼?不是論他的外在事業有多大的成就,那祂論什麼?是論「悟」嗎!論他發現這個沒有?因他發現這個以後,在三界都通的。他下次再來,才能負責任,他才能在宇宙中產生作用,所以天是不以成敗來論英雄的,祂論你「悟」了沒有?〈壇經:機緣品第七〉說:智隍禪師打坐二十年不得法要,經指點前往參謁惠能大師,經惠能大師開示而大悟,智隍禪師一開悟,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智隍禪師多年修行,一定念了很多經典、佛號,這些事,天都不提,只提開悟得道。這裡就告訴我們,整個宇宙裏面比我們高的生命境界,上面不是以成敗來論的,上面是以你的生命成熟了沒?有發現了沒有?發現了上來才有用,你在底下,廟蓋得那麼多,人度得那麼多,但你自己都不覺,你下次再見以後,中陰身一迷糊,下輩子都不能覺,你不覺也帶不出覺的人,你有什麼用?沒有用啊!你下輩子趕快再成為人,派一位覺的人來度你成覺。所以你會發現,所有的天道,天來衡量人的標準,是以這個人發現了沒有?悟了沒有?然後你會在生活裏面、接觸裏面常常去發現,天怎麼衡量人的?有一次,我讀大世紀周報,報導有一位瀕死經驗的老老阿巴桑〈老太太〉有一次她死而復活,在她昏迷的時候,她到天那裡,天問她:今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老太太講了很多,天都搖頭,說:不對,老太太被問急了,反問天:那我今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天給一幕景象,老太太在八歲的時候帶一位老阿嬤過馬路,以無所求、無所得之心,展現生命該展現的。因為那時只有妳與老阿嬤倆個人,老阿嬤走不穩,妳雖然只有八歲,你仍然牽着老阿嬤的手過馬路。天是以妳這個人能適確的:以無所求、無所得之心,來展現生命該展現的。

 

(以上這一段故事是我最喜歡的部份,也可以說是精華中的精華吧...小羔羊)

 

牽着老阿嬤的手過馬路來稱許妳。你就會發現,我們在人間生活,有有很多法則的,往往這些法則與世間法則不一樣,「覺」在世間的作用就是去發現這個法則,然後依這個法則去做。如果真懂得的時候,你所展現的是越恰當的行為,所以整個人在這一輩子,就是展現你的「覺」,運用你的「覺」,運用出來每個人所遇到的條件不一樣,在不一樣的結果下,你一定會發現天道,你所做所為合乎天道,那就對了!

如果像今天我們能夠知道心經裏面,前面是我們還沒有開悟的時候,一樣就開始用「觀」,用「觀照」的法門,來過這個,觀、觀、觀、觀照到有一次,突然知道,那個「能觀者」就是你,那個就是你,那受想行識不是你,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離開身見了,統統都會自動離開了,我見也離開了,連當你那個知道時,你會發現,你應用這些法,來離開身見、我見,連那個法執都落了。那什麼是那個時候的關鍵情形?就是你發現:「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些字的意思是,你發現外在的一切對立不是,既然都不是,反過來講,那麼什麼才是?內在不對立,個個都具有的才是,所以發現那個「能觀者」,那個「能」是你自己,以後後面就有了,找到這個,就能讀懂「金剛經」了。所以要讀「金剛經」就是要先懂這個「諸法空相」。